
蔬果因醜失寵
醜蔬命運如何改變?
聯合國糧農組織 2019 年「糧食與農業現狀:推動減少糧損與食物不浪費」報告指出,全球有8億 2千萬人處於飢餓,大約每九個人即有一人無法取得足夠糧食;在如此多人吃不飽的同時,全球每年有高達1/3的食物被浪費(近 13 億公噸),其中有 14% 在採收後就被丟棄。「亞太糧損資料庫」(APEC-FLOWS)也曾推估,2013 年台灣大約浪費了 340 萬噸的糧食,其中,蔬菜的損失和浪費率為53%。
醜蔬果的定義

漂亮蔬果

形狀、大小、外表等不符合盤商規格化收購條件的作物
醜蔬果(格外品)
成因
不當授粉


不當授粉,也就是因為授粉不完全造成種子形狀產生變異。授粉不完全,果頂部發育 不良,引起生理裂果或是果實彎曲畸形。
霜害


霜凍害是低温引起的植物凍害,引起植物遭到傷害或者死亡的短時間的低温凍害。低溫結霜使花朵的某些部分受損,但仍能結果,只是外表不佳。
蟲害


蟲害,在一開始結果時若遭昆蟲啃食,食子葉 、心葉、生長點或莖部等,讓外觀受損,或無法正常生長。
病毒感染


植物病毒在自然界中大多以動物媒介、花粉或種子傳播。輕者讓植物出現嵌紋或生長不良,嚴重者則變型及果實畸型。
土壤中的礦物質


土壤中的礦物質會對植物生長有所影響,例如鈣(Ca)和鎂(Mg)。土壤缺乏鈣(Ca)會讓鈣不足時首先植物的幼嫩器官受到影響,一般表現為生長點受損,嚴重時生長點壞死。水果和蔬菜常常由儲藏組織的變形判斷供鈣不良,例如番茄蒂腐病、蘋果苦陷病等。
「食物的展示方式會影響消費者的選購意願」
醜蔬果的大小、外型、色彩,甚至口味都有所不同,因此人們比起醜蔬果,他們更會選擇一些經挑選過的蔬果。順應四季變化,氣溫、濕度或昆蟲等影響,農產品會有各種樣貌,要求齊一規格。醜蔬果在現今社會接受程度較低,因此無法進通路販售,最後造成大量的食物浪費。

醜蔬果的特徵及產生各方意見

羅媽媽:經營有機蔬果農場
羅媽媽:有機種植的蔬果,其成長過程簡單來說,就是自然生長,在採收後,也不會經過加工,如:打蠟,通常都是做直接販售。而若蔬果生長時,外觀若不美觀、或是因為沒有使用農藥,蔬果中難免有菜蟲,而使得民眾難以接受蔬果的瑕疵,也因此小農會選擇自行吸收。
羅媽媽:經營有機蔬果農場

淡江管科系牛涵錚:從工業革命以來的專業分工趨勢,讓農產品在管理層面有篩選依據,因為在市場上無法做到價格單一,而消費者講求CP值,造成消費者教育有商業化及分工化的行成,而出現被淘汰的醜蔬果。
牛涵錚:參與淡江USR子計畫「農」情「食課」在110指導食農教育實作,通過實際策劃、聆聽講座完成專案

台大農經系張靜貞:因為蔬果體積大且保存不易,通常浪費量會達到總產量的30~40%,即使在農友採收時就有篩選過農產品,但在運送仍可能因潮濕或擠壓而產生醜蔬果,在消費者端也會有丟棄浪費的情形。
張靜貞:研究專長 農業經濟/生產力與效率評估/農業貿易/氣候變遷/數學規劃模型/生產經濟